首页 / 新闻中心 / 察隅要闻

察隅:老手艺人们的搬迁新生活

  • 察隅县人民政府
  • 2020-09-21 18:18:41
  • 来源:西藏日报
  • 【字体: 大  中 
  • 【打印文本】


走进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竹瓦根镇学尼村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布洛洛家,伴随着一阵阵“咚咚咚”的声音,他正忙着在工作室里赶制工艺品——弦子,时值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胜利召开,谈起这十年来生活的变化,布洛洛感慨万千地说道:“搬出大山,住进新房子,自己学了几十年的手艺还能拿来赚钱,生活一天比一天好。接下来打算教村里人弹唱弦子,把传统音乐传承下去!”布洛洛对今后的生活充满憧憬。

走进藏族阿佳罗洛的家,二层小洋楼宽敞明亮,鲜花盛开,一屋子新家具整齐洁净。罗洛说“搬迁之后我家的房子更大、更安全,也更舒适了。”去年底,得益于小康村建设,罗洛一家从河对面全家搬迁到了新的安置点,开启了新生活。

学尼村旧址位于古拉乡怒江峡谷深处,是一个深度贫困村。资源贫乏、灾害易发频发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,就地脱贫难度大,2010年学尼村由古拉乡整体搬迁至竹瓦根镇,并于2019年底搬入小康村新址。
易地扶贫搬迁让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“安居梦”照进现实,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的同时,也让学尼村的老手艺人们有了用武之地。

现年41岁的布洛洛是一位弦子爱好者,不仅能熟练弹唱弦子乐,还能独立制作各种手工弦子,5岁便开始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制作弦子,至今已有36年,从前在古拉乡苦于交通闭塞,制作的弦子只能用来自娱自乐,找不到销路。搬迁之后,布洛洛精湛的手艺得到了许多弦子爱好者的赏识,大家慕名而来,订购他制作的弦子乐器。
他激动地说道, “搬迁之前,小时候连个鞋子都没得穿,搬到这边环境又好,以前在古拉,我们村特别小,这边村道又宽,生活条件也好,而且通过自己有点手艺,可以增加收入,这一切都是共产党的恩情。”

近年来,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,唱歌、跳舞、拉弦子的人越来越多,布洛洛察觉新的商机来了,便将自己制作的弦子放在工艺品商店里售卖,每把弦子价格从1000元到3000元不等。他计划先积累一些本金,后续在县城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弦子专卖店,如果有其他人想学习的话,自己也会教他们如何制作弦子,把这门传统技艺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。

学尼村新建的房屋每一户都略有不同,任意一户屋檐上精美的画饰就有可能是村里某位能工巧匠的杰作,走进村医吾金次仁的家中,记者就遇到了另一位潜藏在村里的手艺人。泛黑的双手,黝黑的肤色,是常年劳作的印记,吾金次仁不仅是一位以水彩做壁画的手艺人,也是学尼村的村医。
十多年前,吾金次仁开始学习绘画,据他介绍:“以前在古拉乡没多少房子,这边房子多了,到处都可以去绘画,通过各种渠道,联系别人能接到不少活儿,自从搬迁以后,房子盖的越来越多了,都需要绘画嘛,毕竟自己有那个手艺,所以能挣到些钱。”近年来,受益于搬迁政策,新建房屋增多,村里的老百姓开始邀请他去新家画壁画,吾金次仁凭借着绘画这门手艺走上了致富路。从学尼村,到邻村,再到临乡,吾金次仁的手艺和口碑口口相传,活也越接越多。他笔下那些争奇的飞鸟,艳丽的花卉,色彩鲜明,栩栩如生,令人深深的赞叹。

在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的大力扶持下,学尼村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好,拒绝“等、靠、要”,积极自谋发展出路,小小手艺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、生活的富足,也是脱贫后奔向幸福生活的动力来源,吾金次仁和布洛洛就是脱贫后“不等不靠”的一个典型案例,也在激励着更多脱贫户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
责任编辑:张国勤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